人藝《李白》之后演《杜甫》 馮遠征領(lǐng)銜主演兼導演
人藝《李白》之后演《杜甫》馮遠征領(lǐng)銜主演兼導演
馮遠征帶演員讀了244遍劇本
作為北京人藝年度首部原創(chuàng)大戲,《杜甫》即將于8月9日與觀眾見面。7月11日,這部作品經(jīng)過一個多月的排練,首度與媒體見面,導演兼主演馮遠征攜眾主創(chuàng)到場。馮遠征表示,觀眾從《杜甫》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位受苦受難的詩人,而是一位胸懷天下和百姓的有抱負的文人,“我們表現(xiàn)了杜甫的苦悶,卻要從中看出他的理想與人生追求。”
繼經(jīng)典劇目《李白》演出了近30年之后,《杜甫》是又一部北京人藝舞臺上聚焦唐代詩人的歷史劇,而這部作品也同樣出自著名編劇郭啟宏之手,是他創(chuàng)作了8年才完成的。在導演馮遠征看來,兩大詩人都出現(xiàn)在人藝的舞臺上,這是一次奇妙的緣分。
熟悉郭啟宏“文人三部曲”的觀眾都對作者劇本中承載的厚重文化內(nèi)涵不陌生,該劇在語言上既充滿詩意又保留了古漢語當中的精髓,不少臺詞都如同帶著韻腳,讓觀眾聽起來得到審美享受。但這樣的臺詞對演員卻提出了不小的要求,為此,導演馮遠征帶著演員用了12天的時間讀了244遍劇本,“我們排練之初并不著急,而是踏踏實實去讀劇本,讀了12天之后,我們開始讀懂了詩人的內(nèi)心世界,讀明白了就能理解,就能在舞臺上演清楚。我們不要古裝的腔調(diào),而是要把這些語言說得自然清晰。”
馮遠征希望從一度文本解讀到二度創(chuàng)造,尋找到“杜甫”的內(nèi)心世界,讓觀眾既有熟悉的味道,又有耳目一新的觀演感受。
此番是繼《司馬遷》之后,馮遠征再次在一部劇中又導又演,他坦言這回更加不輕松,“《杜甫》的戲劇沖突并不那么強本身就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”這樣一部排起來需要功力的作品,馮遠征大膽地起用了大量新人,其中有三位演員是剛畢業(yè)來到人藝的,“我想在舞臺上冒一個險,我相信我們的年輕人可以,他們需要機會和壓力,這能讓他們迅速成長。”
除了導演和演員身份,馮遠征還是北京人藝演員隊的隊長,在每一部戲的創(chuàng)作中,他時刻不忘培養(yǎng)年輕人的責任,“我想讓年輕人從一開始就養(yǎng)成一個習慣,所以,我會給他們講我們?nèi)怂嚨膫鹘y(tǒng),要把那些好的傳統(tǒng)都繼承下去。”
規(guī)矩有大有小,卻無一不是人藝“戲比天大”的精神體現(xiàn)。馮遠征說:“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把人藝排練廳里掛著的‘管理辦法’摘下來,那時候才是這些傳統(tǒng)都長在大家心里的時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