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接檢查何來標準單
上級最愛以檢查來看下級的工作是否落實到位。于是各種名目的檢查接踵而至,不過上級也是好心,提前給評分標準,提前讓準備答案,甚至提前讓你準備好迎檢的時間地點和人物。不過上級一般不告訴你標準答案。
有檢查入戶時,檢查組問村民“每周能吃幾次肉”,回答“一周一次”不合格,必須回答“想吃就吃”才算通過;有檢查組冬季到農戶家,說農戶家太冷了,原來農戶家溫度才16,7度,比不上檢查組住的樓房;有檢查組要求村莊周圍不能有柴草垃圾和落葉,于是提前一周總動員清理柴草,最后還得落個街道垃圾清理存在死角的問題;不管什么工作,只要是布置了,基本的要求絕對是全覆蓋、一人一檔、全程留痕、影像資料、簽字,會議記錄個個不能少。
檢查考核本是指揮棒,但一旦亂揮就變樣。
不少基層干部表示,上級的檢查考核是必要的監(jiān)督手段,有助于推進相關工作在基層落實,但如果檢查考核的形式過于機械,會導致基層干部的精力用錯了地方,也讓考核檢查嚴重變味走板。上面要“標準答案”,下面便備好樣板模范,檢查過分強調硬性指標“不打折扣”,只顧“面子”,不管“里子”,從而形成迎檢“套路”,也便催生了各式各樣的奇葩迎檢方法。有的村莊、企業(yè)平時干的好,就容易成為典型,天天迎接檢查,干的不好,又變成督導對象,天天追著整改,于是促成了上不上下不下的風格,不求最好不求最次的“終極目標”。
迎接檢查不應該有標準答案。近些年來,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給基層減負,但多種多樣的迎檢“標準答案”,說明這種自以為是、迷信、刻板的新老主觀教條主義的思想行為卻仍然存在。教條主義生搬硬套,脫離實際,與時代的發(fā)展要求和群眾的期許格格不入,必須大力摒棄。上級部門在制定考核標準時,要接足地氣,緊盯群眾的急難愁盼,也要充分考慮到基層的能力水平,不切實際的“高標準”“硬杠杠”,少一點“拍腦袋”決策,讓考核指揮棒更加科學嚴謹、實事求是。
(供稿人:肖磊)
責任編輯:張丹潔